取消
清空記錄
歷史記錄
清空記錄
歷史記錄
本標準等同采用國際標準ISO 4671-1984《橡膠、塑料軟管和軟管組合件——尺寸測量方法》。
1 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測量軟管內徑、外徑、壁厚、同心度、內襯層和外覆層厚度的方法。還規定了液壓軟管組合件孔徑的檢查方法
本標準適用于各類軟管的內徑、外徑、壁厚、同心度、內襯層和外覆層厚度測量和液村軟管組合件孔徑的檢查。
2 引用標準
GB 1214 游標卡尺
GB 1216 千分尺
GB 1219 百分表
GB 6322 光滑極限量規型式和尺寸
3 一般要求
所選用的方法應適用于待測量的特定軟管
4 內徑
方法1到方法5的測量可在整根軟管的端部或從整根軟管切下的試樣(最低長度為150mm)上進行。對于鋼絲增強液壓軟管,應在至少離端部25mm處測量。
測量應用下列方法之一進行。
方法1
測量公稱內徑小于150mm和各種尺寸可折疊型軟管,可用直徑增量為的塞規。將塞規輕輕插入軟管試樣里,不施加壓力。如果軟管內膛不特別圓,更應小心。
方法2
對于公稱內徑小于63mm精確要求高的軟管,如鋼絲增強的液壓軟管,應使用一個合適的擴張球或伸縮式內徑規來測量。
方法3
公稱內徑100mm及100mm以下的軟管,可使用符合GB 1214要求的滑動游標卡尺的內卡測量,在互為直角處取兩個測量值,取其平均值為內徑。測量時應注意不要使軟管變形;測量100mm以上內徑的軟管,如果求測量的精確度比方法5更高,可以使用適當規格的卡尺。
方法4
測量所有內徑軟管,可以使用帶有適應于內壁的、用彈性體材料制作的、圓腳的內卡千分尺(見GB 1219),卡尺規格要適合于被測量的內徑。在互為直角處取兩個測量值,再取平均值。
方法5
測量100mm以上軟管的公稱內徑,使用有刻度的鋼尺一般就能達到足夠的精確度,在互為直角處取兩個測量值,再取平均值。
方法6
對于適當直徑的軟管和軟管斷面未因切割而變形的軟管,可使用分度的光學放大鏡,在互為直角處取兩個測量值,再取平均值。
5 外徑
方法1到方法3的測量可用整根軟管或從整根軟管上切取的樣品(長度至少為150mm)進行。測量位置至少距離端部25mm。
測量應用下列適當方法之一。
方法1
測量公稱外徑100mm及100mm以下的軟管,可使用滑動游標卡尺或符合GB 1216要求的千分尺。在互為直角處取兩個測量值,再取平均值。測量時應注意不要使軟管變形。當要求精度較高時,應將試樣套在外徑等于軟管內徑的芯軸上,以防止變形。
方法2
測量公稱外徑20mm以上的軟管,可使用游標分級∏卷尺。
方法3
測量公稱外徑超過100mm的軟管,可使用能直接讀出直徑的卷尺或用卷尺測量周長,再由周長計算出軟管直徑。
方法4
對于適當直徑和軟管斷面未因切割操作而變形的軟管,可使用分度的光學放大鏡,在互為垂直處取兩個測量值,再取平均值。
6 增強層外徑
增強層外徑的測量一般只限于裝配管接頭的液壓軟管。應用從軟管上切取的試樣進行測量。
完全剝掉外覆層材料之后,應按或條規定進行測量。
7 軟管壁厚
在需要知道壁厚的情況下,取外徑與內徑之差的一半計算就可以了。
此外,壁厚可以用下列方法之一直接測量出來。
方法1間
用滑動游標卡尺測量,注意不要因曲率造成誤差。
方法2
用帶有圓形的與軟管內表面相接觸的測量頭的千分尺進行測量。
方法3
用適用于彈性體材料的、帶有圓形腳的測厚卡尺千分表測量。
方法4
用分度為光學放大鏡測量。
8 同心度
內徑與增強層外層外徑之間、內徑與外徑之間的同心度應用下列方法之一進測量。
方法1
將軟管試樣安裝在一根外徑等于軟管內徑的芯軸上,芯軸端部支撐在V型軸塊上,使用千分表可讀出大小讀數之間的*大偏差值。對于公稱內徑小63mm的軟管,同心度應為千分表360°范圍內讀數的差值;對于公稱內徑為63mm及63mm以上的軟管,應按軟管周長每隔45°共取8個讀數,所有讀數都應距軟管試樣端部至少15mm處獲取。
方法2
使用帶有與軟管內表面接觸的圓形測量頭千分表或者使用類似圖2所示的裝置的千分表進行測量。測量應按規定的程序進行。
9 內、外膠層厚度
方法1
取一段長約50mm的軟管試樣,并在其每端標出一個直徑,兩個直徑標記應互為直角。
將試樣切成相等長度的兩段,然后將每一段沿標出直徑縱向切開兩等份。
用分度的光學放大鏡在縱向切開邊緣的每一邊的一點上測量并記錄各段內襯層和外覆層厚度。
計算8個測量值的平均值,即為內襯層或外覆層厚度。
在外覆層呈溝槽或波紋狀態時,測量應在最薄處進行。
方法2
測量從任何類型軟管上截取的內襯層和外覆層厚度,可用刻度為、帶有3~100mm直徑的壓腳,可施加22±5kPa壓力的標準千分尺。
測量鄰接編織或纏繞增強部分的內襯層或外覆層的厚度。作為兩個厚度測量值的平均值,其中一個測量值應采用剛好磨去編織層或纏繞層波紋的試樣獲得,記錄取自間隔90°的兩個試樣的平均值。
在試樣上測量鄰接紡織物增強層的內襯層或外覆層厚度。所測的試樣應磨去由紡織物增強層引起的波紋。
方法3
在對鋼絲增強軟管規定*大外覆層厚度的情況下,外覆層厚度應用帶有圓形壓腳的千分表測深規進行。圓形壓腳應平行于軟管放置,橫跨從軟管外覆層上切除~25mm寬的條所形成的凹槽,應將一個芯軸放到軟管孔管腔中,以保證使偏差降至*小。應記錄沿圓周測量*大和*小讀數。
10 軟管組合件內徑檢驗
該試驗適用于端部裝有管接頭的軟管組合件。用來確認整個組合件的內徑(包括由于安裝管接頭而產生的凸起或收縮部分)不得小于規定的數值。
這項試驗是通過確定一個規定尺寸的試驗球能否完全通過組合件來完成的。
注意:建議軟管規范應規定所用試驗球的尺寸,選用一標準的滾珠軸承尺寸,而不必標出公稱內徑的百分率,因為后者通常會得出不易得到的非標準的球尺寸。
11 試驗報告
試驗報告應包括下列內容:
a. 所試驗軟管全稱:
b. 試驗日期;
c. 該國家標準引用標準;
d. 內徑(包括所用的方法和測得的各個讀數);
e. 外徑(包括所用的方法和測得的各個讀數);
f. 增強層外徑(包括所用的方法和測得的各個讀數);
g. 壁厚(包括所用的方法和測得的各個讀數);
h. 同心度(包括所用的方法和測得的各個讀數);
i. 內襯層厚度(包括所用的方法和測得的各個讀數);
j. 外覆層厚度(包括所用的方法和測得的各個讀數);
k. 內徑檢驗試驗所用球尺寸以及球體是否順利地、完全地通過軟管組合件